登录 | 注册
中华燕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燕氏论坛 >> 燕氏文化 >> 浏览主题 版主:ycdt(燕飞)
 
 燕氏文化   女性风采   站长信箱   信息之窗   寻根问祖   企业平台   会员   公告   家谱字辈   古今名流   七嘴八舌   功德簿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明初江南大移民略考 已阅:3829 / 回复:3(楼主)

(一)、明初大移民的历史背景
    综览《元史》、《明史》、《明太祖实录》和《中国通史》等有关史籍,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的大移民,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。
    元朝短短的八十九年(1279—1368年)统治,它是在军事暴力征服宋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权。元朝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蒙汉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、阶段压迫、民族压迫及政治腐败与落后的生产方式,使之成为一个野蛮、落后的朝代。到了元中后期时,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的严重贫富不均,广大农民因丧失土地沦为“流民”。流民的生活,正如张养浩的长诗《哀流民操》所说:“哀哉流民!为鬼非鬼,为人非人。哀哉流民!建树食其皮,掘草食其根。哀哉流民!死者已满路,生者与鬼邻……”。
    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,以及连年的水、旱、虫、瘟疫灾害,使得中原大地民不聊生,人民无法生活。为生存,农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,就是揭竿而起,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。
    1351年,江淮一带农民头扎红巾,高举红旗,纷纷起义。其中以颍州(今安徽阜阳)刘福通的红巾军影响最大。第二年,定远人郭子兴率众起义,攻占濠州城,朱元璋于这年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。随后邹普胜在蕲水,徐寿辉在黄州,明玉珍在湖北随州,陈友谅在沔阳,也各自起义于自己的故乡。
    群雄并起,战火连天。农民流离失所,饱受蹂躏,致使土地荒芜,连陌成阡。大地积骸成丘,千里无人烟。在长达十六年的战争中,朱元璋先后灭了张土诚、方国珍、陈友谅等起义军势力。1367年,朱元璋灭东吴后进军中原,进取山东、收复河南,北定京都,结束了元末群雄混战的混乱局面,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    朱元璋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,到处满目疮痍,残垣断璧,遍地哀鸿,积骸成丘,居民稀少,民不聊生的烂摊子。出身贫贱的朱元璋,深深地了解农民被哉乱蹂躏的苦难。如何巩固取得的政权和经济基础,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,安是社会,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。朱元璋说:“丧乱之后,中原草莽,人民稀少。田野辟、户口增,此正中原之急务。”洪武三年,时任郑州知府的苏琦给朱元璋奏言“时宜三事”。其一为屯田积粟,以示长久之规;其二选重臣驻边镇,统辖诸蕃;其三垦田以实中原。奏言中明确指出:“自辛卯河南兵起,天下骤然,兼之元政哀微,将帅凌暴,十年之间,耕桑之地,变为草莽。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,若不设法,以实中原,悲日久国用虚竭。为今之计,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,其余荒芜土田、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八籍之民。”随后,户部郎中刘九皋、国子监宋纳等人也奏言朱元璋:“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,盖欲地不失利,民有恒业,……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,开种田亩,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。”朱元璋采纳了他们的建议,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,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,就这样拉开了明初大移民的序幕。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饶州瓦屑坝,因而成了明大移民集结地。

作者:ycdt (2012/2/20 22:58:57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 楼主:明初江南大移民略考 第 1 楼

(二)、明初大移民的对象
    为了恢复农业生产,发展经济,安定社会,巩固明王朝的统治,朱元璋采纳了苏琦等的建议,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移民政策。所谓移民,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狭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去垦田。明初的大移民,是明统治者组织的有计划的有规模的政府行为。
    朱元璋是如何进行大移民的,从政治方面看,朱元璋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移民。
    一、朱元璋出身贫贱,对地主、豪门大户充满着仇恨,到他登上皇位后,父母兄死时无葬身之地而苦苦哀求于豪门大户的阴影还没有摘除。朱元璋效法刘邦“强本弱末”之术,扫荡豪门大户。朱元璋在大明王朝建立前后,多次迁移豪门富户到狭乡屯田。公元1367年,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后,立即将一大批苏杭等地豪门富户迁徙至其家乡凤阳。八年后,洪武七年,再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,强制迁到凤阳。
    二、为建离大宗大族的势力采取移民,即对宗族人口众多,势力强大的族群,政府强制迁徙,并分而治之。这样,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,故民间又称移民为“赶散”。
    三、战乱致使人口锐减,土地荒芜,大批农民流离失所,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。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治地位,必须化解矛盾,必须发展生产,安定社会。发展生产,就必须有充足的劳力资源,这样大移民就应运而生。于是大批大批贫苦而无地的农民或流民,被强制移民到战乱而人口锐减、土地荒芜的狭乡之地。
   (三)、江南第一移民圣地
    明初大移民声势浩大,地域广阔。北方主要是从山西移民到河北、山东、北京等地,从洪武到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中,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达数十万人。南方主要定向“江西填湖广、湖广填四川”,即从江西移民到江淮地区。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,江西移民人数达二百余万人。
    为什么要大量移民到江淮地区?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地区、刘福通、邹普胜、郭子兴、徐寿辉、明玉珍、陈友谅及朱元璋都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。江淮地区一带的群雄并起,使战火燃遍于湖广地区。十几年间,农民军与元军,农民军之间互相搏杀,从而使该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,土地多荒芜,千里无人烟,明政府不得不首选往江淮地区移民。洪武年间的三十年间,江西移民到湖北、安徽、湖南和江苏者竟达210余万人。在这210余万人中,有近100万人是饶州人。从江西迁出的极大多数移民,是从饶州瓦屑坝迁出的,瓦屑坝成为江南第一移民聚散地。
    瓦屑坝是明初大移民的聚散地,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。历史选择了瓦屑坝记住历史,记住瓦屑坝。
    瓦屑坝铭记了大移民的历史,人们不禁要问,历史为何选择这么一个鄱阳湖畔的僻静的小村,作为移民聚散地?选择瓦屑坝为移民聚散地原因有三:
    其一,饶州是江南富饶之地,这里人口稠密、生产先进、农业发达,多位史学家说到瓦屑坝成为移民聚散地时,都认为这里因免于战乱而人口稠密。元末明初时,长江以北战火纷飞,各地出现土地荒芜和骸成丘,居民稀少时,而饶州“因为当地人吴宏、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,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,”从而使饶州各县成为宽乡。
    其二,鄱阳是当年饶州府府治地。移民是朱元璋的重大决策,移民是政府行为,必须由官府办理。鄱阳是饶州府政治中心,政府的行政命令,必须通过府再到县,抓住了府、县自然办事。如果各县自行办理移民,不便于组织管理,当年饶州府管辖鄱阳、余干、万年、浮梁等七县属江浙行省,选择府之治所鄱阳为移民聚散地,是理所当然的事。再从鄱阳地理位置看,鄱阳面濒鄱阳湖,北望长江,南接乐安,信河诸水,沿水路上下可与余干、乐平、鹰潭、南昌及湖北、安徽州甚相通。古鄱阳是饶州的水运枢纽,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直至府治地鄱阳集中。移民在瓦屑坝上船后,即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鄱阳湖,经长江到达湖北、安徽、湖南诸州县。
    其三,鄱阳县莲湖乡位于县城城西十余里的鄱阳湖区,是个四面环水的孤岛,而瓦屑坝地形又成半岛形状,饶州府各县移民到达瓦屑坝集中,在这个半岛状的瓦屑坝,既能防止移民逃离,又便于府官司员来往县城,加强管理及办证迁移。移民们从瓦屑坝乘船,过鄱阳湖到达湖口,然后顺长江而下,到达安徽各府县,逆长江而上,可到达湖北各府县,瓦屑坝凭着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,成为江南移民聚散地是可以理解的。

作者:ycdt (2012/2/20 23:02:29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 1:明初江南大移民略考 第 2 楼

(四)、 瓦屑坝移民的史实录
    明初移民时,官府在瓦屑坝设坝设局驻员,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、昌江到达鄱阳县瓦屑坝集中,然后发放“川资”,编排船只,乘船驰出鄱阳湖到达湖口,移民们顺长江而下,到达安徽各府县;逆长江而上,到达湖北各府县。
    根据《明史》、《明太祖实录》及大量家谱记载和《中国移民史》专家考证,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、安徽、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二百一十余万人。
洪武七年: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人到凤阳
洪武九年:迁江西饶州府,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
洪武廿 一年: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迁江西移民12.2万到武昌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迁江西移民9.1万人到德安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迁江西移民10.7万到汉阳府、沔阳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迁江西移民16万人到荆州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迁江西移民1万人到襄阳。
洪武廿二年:迁江西饶州、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,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饶州、九江府6.5万人到池州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饶州府移民约6.4万人到庐州府。
  洪武廿五年: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杨州府各县。
  洪武卅年:迁江西移民21.9万人到湖南常德、武陵等十县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移民2.6万人到常德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移民1.1万人到岳州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移民15.2万人到郴州、永州、衡阳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移民9.4万人到宝庆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迁江西移民15.4万人到靖州辰州。
    洪武年间,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人,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人。江西移民绝大多数是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。

作者:ycdt (2012/2/20 23:03:4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明初江南大移民略考 第 3 楼

据安徽宿松县燕氏家谱记载,我处燕氏始祖胜八公,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来的。目前在宿松已繁衍燕氏后裔超1500人,另有浙江杭州市,桐庐县,陕西榆林市一部分,九江市燕氏后裔是从宿松搬迁的。

作者:燕华阳 (2012/4/18 20:15:11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3 每页5条 当前1/1页 [1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8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18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燕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408.2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燕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