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的西北攻略之王韶和“熙河开边!”

    中华燕氏网 2019年12月25日 网络白发布艺


     宋神宗时期的“熙河开边”是整个宋朝少有的军事成就,王韶以一介书生掌军,

     王韶率领大军转战54天,跋涉1800多里,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、迭、宕等州,拓地2000余里,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。

     清朝学者蔡上翔评价说:“韶以书生知兵,诚为不出之才。而谋必胜,攻必克,宋世文臣筹边,功未有过焉者也。”

     而宋史则干净利落的用四个评价:“宋几振矣!”

   我将用两篇的篇幅,来仔细讲述,王韶在“熙河开边”中的经历,以及河陇地区北宋、西夏、吐蕃唃厮啰政权间的三国博弈。

    北宋、西夏和吐蕃唃厮啰位置关系

    一、王韶和《平戎策》

    王韶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二月二十八日(1030年4月3日) ,于嘉佑二年(1057年)登进士第。王韶及第后,相继担任新安主簿、建昌军司理参军等职。后因考取制科失败,转而游历陕西一带,采访西北边境的风土民情。

    1067年,宋神宗赵顼即位后,有感于北宋积弱的困境,召王安石赴京变法,史称“熙宁变法”。

    在熙宁变法期间,有一位“试制科不中,客游陕西,访采边事”的落榜秀才王韶,周游至京师洛阳,向宋神宗呈交其治边的政治策略,即《平戎策》三篇。

    王韶《平戎策》中准确分析了,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,提出“收复河湟,招抚边羌,孤立西夏”的方略。并明确指出,“欲取西夏,当先复河煌,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”,“复河湟以断西夏右臂”。

    王韶的《平戎策》,得到了神宗和王安石的极力推崇。

    在王安石的建议下,王韶被任命为“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”(相当于机要秘书),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出掌边疆军事,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。

    “熙河开边”前,北宋、西夏、吐蕃唃厮啰的控制区域

    王韶虽然官职不显,但确有才干。

    他在《平戎策》中,准确的洞悉了吐蕃内部的矛盾。

    1065年(宋英宗,治平二年),河陇吐蕃领袖“佛子”唃厮啰去世,其子“董毡”继承了首领之位。

    但严格意义上说,河陇吐蕃的势力版图应分为两大部分:河湟(黄河、湟水流域,位于青海东部)吐蕃和陇右吐蕃。

    这两个吐蕃集团,名义上统归唃厮啰政权领导,但其实并没有太强的隶属关系。

    盘踞于河州(甘肃临夏)吐蕃首领“木征”是“董毡”堂兄弟,但二者之间的血脉之情极为淡薄,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。

    因此,青唐(西宁)吐蕃政权,虽号称“董毡最强,独有河北之地”。但对陇右吐蕃各部也是鞭长莫及。

    “木征”所部河州吐蕃,久与北宋相邻,一直摩擦不断,史载:“木征自知与汉有隙,旧夜练兵,其党不能禁,部族往往归附,用其妻弟瞎药为谋主,与夏人解仇。”

    面对这种局面,身为北宋盟友、西夏仇敌的“董毡”,也是无可奈何,“董毡欲羁属之,不能有也。”

    针对吐蕃诸部联系松散的局面,王韶在《平戎策》中直言不讳的指出,“今唃氏子孙,唯董毡粗能自立,瞎征、欺巴温之徒,各不过一二百里,其势岂能与西人抗哉!”

    王韶到任后秦凤路后,针对吐蕃诸部各自为政的现状,积极准备拓展攻势。

    他一方面,招募弓箭手屯田,并在古谓州开设边境市场,开展对蕃部的贸易,吸引民众前来。

    另一方面,极力拉拢秦(天水)、渭(陇西)地区的吐蕃大部落。

    熙宁二年(1069年),青唐族大首领“俞龙坷”首先率部归附。

    《宋史王韶传》记载:“蕃部俞龙坷在青唐最大,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属之,诸将议先致讨。韶因按边,引数骑直抵其帐,谕其成败,遂留宿。明旦,两种皆遣其豪随以东。久之,龙坷率属十二万口内附,所谓包顺者也。”

    从宋史的记载可见,为感动“俞龙坷”,王韶也是够拼的。

    在董毡和西夏同时拉拢,情况不明的前提下,他孤身而入与“俞龙坷”推心置腹,甚至夜宿蕃帐。

    终于打动了,龙坷诸部的首领,引十二万人投宋。

    有趣是,这部投宋的吐蕃部落首领,据说仰慕包拯的清廉名声,要求宋庭赐为“包”姓。

    神宗皇帝也就做了顺水人情,此部之后被宋人称为“包顺”。

    其后世子孙一直以包为姓,进而成为安多藏族中,一支极为显赫的汉姓部落——包氏家族先祖。

    北宋的骑兵

    二、奇葩的出兵理由

    在招抚陇右吐蕃之余,王韶还积极在周边筑城。

    他在位于秦州边缘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古渭寨(陇西县附近)设立通远军,将宋朝的管理的触角,逐渐伸入吐蕃腹地。

   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:“诏以古渭寨为通远军‘以王韶兼知军’。古渭寨,唐之渭州也。……上将恢复河陇,故命建军,为开拓之渐。”

    此时,王韶上奏已拓地一千二百里,招抚蕃众三十万。

    王韶还有一招更狠的招数,他深知吐蕃首领大多笃信佛教,对佛教高僧极为尊崇。

    此时宋朝以立国百年,社会安定,佛教兴盛高僧辈出。既然咱们家里有的是高僧,这就好办了。

    他向宋庭请求派佛教高僧,前来秦、渭传授佛法,顺便游说各部落首领开展招抚事宜。

    面对王韶咄咄逼人的攻势,“木征”感受到了直接的威胁。

    《长编》记载,1072年(宋神宗,熙宁五年),“木征”上书宋庭提出抗议,“王韶元与我咒誓约,不取渭源城一带地及青唐盐井,今乃潜以官职诱我人,谋夺我地,我力不能校,即往投董毡,结连蕃部来巡边。”

    在上书中,木征指责王韶背盟夺取了渭源城和盐井。

    渭源城(今甘肃渭源县)位于古渭寨以西,是一处战略要地。而盐井能和渭源城相提并论,其重要可见一斑。

    《长编》记载,这处盐井就在通远军(今陇西县)附近,是拢右吐蕃主要的食盐产地,“日获利可市马八百匹”,可见其产量之高。

    这两处都是“木征”的心血所在,现在被王韶夺了,岂能不暴跳如雷?正因为如此,他才在上奏中威胁宋庭要投靠“董毡”。

    但并他不知道,北宋早就将打击的目标锁定在了他的身上,宋庭看中了你脚下那块地,谁跟你讲“自古以来?!”

    不过,古人讲究“师出有名”,打仗总要找个借口。

    宋朝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由——“言语悖慢”。

    意思就是“木征”,你说话太不是地方,我得揍你一顿,让你长长记性!

    三、王韶的声东击西

    1072年(宋仁宗,熙宁五年),熙河之战正式展开。

    这是北宋少有的边疆拓土,故熙河之战也称“熙河开边”。

    北宋的战略意图是希望从渭州向西,尽取熙(甘肃临洮)、河(甘肃临夏)、岷(甘肃岷县)、洮(甘肃临潭)、迭(甘肃迭部)、宕(甘肃宕昌)等州,将拢右吐蕃尽收囊中。

    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,王韶首先率军进驻渭源堡(今甘肃渭源),接着又以当地蕃部大首领“蒙罗觉”抢劫西域“般擦”和“不肯内附”为由发兵讨伐。

    在击败了当地吐蕃部落后,宋军攻占乞神平堡。

    吐蕃部落并不甘心失败,聚集军队在抹邦山(临洮岚观坪)与宋军相持。

    面对吐蕃军队占据有利地形的态势,不少宋将心存忌惮,曾商议撤军,但王韶严令不许,并与诸将言之:“有言退军者,皆斩!”。

    北宋重文轻武,武将在文官面前毫无威信可言,更何况是王韶这种,“上头有人”的文官?!

    诸将不敢懈怠,拼死拥上面对面隘口,夺了抹邦山。

    吐蕃守军大败,宋军趁势焚烧对手的军营,“获酋虏,器甲,洮西大震”。

    身在河州的“木征”,还在等着北宋回复的诏书。结果等来的是,王韶带兵西征的消息。

    “木征”大怒,亲率大军渡洮水前来援助。

    熙河开边的战争发起地和战役目标

    他召集吐蕃溃兵与宋军对峙,但王韶却不想在抹邦山和“木征”硬碰硬了。

    他本来的战役目标,也不是抹邦山,而是武胜城。

    攻击抹邦山,不过是声东击西之策,不成想钓上来“木征”这条大鱼,也算是意外之喜。

    王韶令部将景思立,率泾原军出竹牛岭南路,虚张声势,牵制“木征”主力。

    自己率宋军主力,由东谷小路偷袭武胜,宋军在距离武胜十里的地方与吐蕃军遭遇。

    好在蕃军本无防备,又是临时集合,宋军很快碾压了吐蕃守军。

    “木征”派驻武胜的大将“瞎药”弃城而逃,宋军进驻武胜,建“镇洮军”。

    “木征”得知武胜有失,急忙弃抹邦山来与“瞎药”合兵,欲复夺武胜。

    但“木征”的反应,皆在王韶的计算之中。

    在武胜城下,“木征”大军遭到了宋军的前后夹攻,再次溃败,“曲撒四王阿坷出降”,一起投降的,还有其所部两万余人。

    “木征”带着败兵,逃向巩令城,宋军紧追不舍。

    木征进城后,城门尚未来得及关闭,宋军已追至城下。

    木征见势不妙只能穿城而走,宋将景思立趁机夺了巩令城。

    本在城中驻守的木征之弟“结吴延征”无奈,“举其族二千余人并大首领李楞占呐芝等出降。”

    宋军占据武胜和巩令二城后,第一阶段战役目标基本达成,王韶将武胜城再次更名为熙州,并将熙、河、洮、岷、通远等地划为一路。

    四、木征的“其人之道,还施彼身”

    占据熙州后,王韶借着宋军休整之机,再次开始在河州周边,进行统战工作。

    他上请宋庭召谕,“且诏沿边安抚司晓谕木征,限一月降,优与官爵。不从,即多设方略擒讨。”

    在北宋的军事压力下,“瞎药”和穆楞川大首领“温逋吕厮鸡”及所部首领三百八十七人降宋,“木征”的实力再次受到削弱。

    熙宁六年(1073年)三月,王韶的军队整顿完毕,渡洮河向“木征”老巢河州发动进攻。

    战争进行的很顺利,宋军后攻克香子城、坷诺城(后改名定羌城,今甘肃广河),兵至河州城下。

    河州城下一战,“木征”再败。

    《宋会要》载“先锋斩首千余级,木征遁去,生擒其妻瞎三牟,并子续本洛,言尽得六州之地二千余里。”

    经几次和宋军交手,“木征”发现吐蕃和宋军野战已不是其对手。于是,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宋军展开了游击战。

    北宋精锐步兵

    说起来,我们一直都有一个误区,就是北宋的官兵士气低落、不堪一战。

    其实,北宋边兵的训练素质还不错,军械也很精良,士兵的求胜欲望也很高。

    在和西夏交手的过程中,宋军的士兵素质未见得差多少,只是北宋领兵的大多是文官,缺乏具备战略眼光的帅才,而久在边疆的将领,又毫无发言权。

    多次战败后,导致军无士气,畏敌如虎,只敢困守孤城,不敢与敌野战。

    但在王韶带领下,宋军屡战屡胜,士气高涨,即便野战遭遇吐蕃军队也不落下风。

    潜伏在河州周围的“木征”,终于寻得宋军的一个破绽。

    为保证河州军事行动顺利,宋军在占据香子城(甘肃和政县)后,将其作为后方补给基地,大量粮食辎重囤积城内。

    而宋军在河州的进展极为顺利,短时间就占据了多座城市,有限的宋军被分散于各城据守,导致香子城本就不多的兵力愈发单薄。

    “木征”得到了消息后,马上率吐蕃军队夜袭香子城。

    在城中内应的协助下,顺利拿下了香子城,缴获了大量宋军辎重。

    王韶惊闻香子城遭到进攻,为免军心浮动,暂时封锁了消息,派侍禁田琼率弓箭手七百余人前去援救。但援军行至牛精谷时中伏,田琼和其子永吉被杀。

    王韶无奈,只得暂停了在河州的进剿,再派苗授带领人马,星夜急驰,奔向香子城。

    苗授在原来香子城城守的协助下,复夺香子城,赶走了木征的军队,并进兵牛精谷,击退吐蕃援军,前后杀吐蕃族众五千余人。

    王韶又派景思立、王君万等人,率军在香子城周边围剿吐蕃军队,斩吐蕃族众三千余人,并夺回部分被劫走的物资。

    正当宋军将注意力,都放在香子城周边时,木征却趁机率兵复夺了河州城。

    上次木征被王韶用声东击西之计击败,这回木征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,也用声东击西之计,复夺了河州城。

    河州丢失后,香子城、积庆寺等地的宋军首尾不相及,王韶担心陷入木征诸部的重围,“乃止解香子城,破积庆寺诸羌而还”。

    五、王韶的“调虎离山”

    回到熙州的王韶,感觉很难一蹴而就拿下河州。

    于是,他改变了策略。

    一方面,继续招降河州周边的吐蕃部落。

    另一方面,上奏朝廷请功,以激励宋军士气。

    宋庭召准了请功,并规定“每获首一级赐绢五匹”的赏格。

    不久,王韶派兵再渡洮河,占领康乐、结河(甘肃临洮西北)、刘家川(甘肃广河东)等城镇,并再次占领坷诺城、香子城。

    王韶占领这些城镇后,派兵镇守,巩固了河州外围的区域,再次对河州形成合围之势。

    宋军兵力部署就位后,王韶又给木征下了一个套。

    这次不是“声东击西”之计了,而是“调虎离山”计。

    王韶先率部向南穿露骨山(今临夏西南)入洮州境,露骨山也是一处天险,山高谷深,道险隘狭,就连王韶都得下马步行。

    不过,穿越天险的好处是,吐蕃根本没想到宋军会由此而来。

    木征的兄弟“巴毡角”匆促下,很快就被宋军击败。

    木征为救援其弟所部,仅留下首领“结彪”带部分士卒留守河州,亲自率精锐尾随宋军,伺机出战。

    王韶见计策奏效,“乃密分兵,遣景思立攻河州,而寻木征踪迹所在与战,破走之,然后抵城下。时守者犹以为木征至,已而知其非是,乃出降。遂城之。”

    王韶再夺河州后,又乘胜进军至马练川降“瞎吴叱”,再克宕州(甘肃宕昌),打通了洮河路。

    九月十八日,宋军入岷州(岷县),该地羌族首领“木令征”等降。

    旋即,王韶分兵破青龙族于绰罗川(今青海东部与甘肃交界处),迭(今甘肃迭部)、洮州羌族首领钦令征、郭厮敦“相继军中以城听命”,洮河界的“巴毡角”也举族归附宋军。

    从熙宁五年始,至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止,熙河之战历时一年有余,基本完成了战前制定的战略目标。

    王安石在所著《临川先生文集》中记述,是役“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叠、宕等州,幅员二千余里,斩获不顺蕃部一万九千余人,招抚大小蕃族三十余万,各降附者。”

    “熙河开边”是北宋历史上,少有的开疆盛事。

    在此期间,王韶采取招抚、征讨、屯田、兴商、弘佛、办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,恢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的局面。

    王韶取得的胜利,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,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。

    这次胜利在一定程度上,打破了弥漫于北宋的因循苟安、逸豫懈怠的政治空气,为改革派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誉,史称:“宋几振矣!”

    史学家柏杨在评价这一段历史时,颇为感慨的说道:“王韶所以能收复河湟失土,就是因为他所率领的部队,是变法后的部队。跟变法前的部队比较,好像是来自两个星球。”

    最值得一提的是熙宁七年,王韶建议在熙河实行茶马互市。

   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,在熙河等地设买马场,在四川、陕南等产茶区推行“榷茶法”,由把政府统一收购的茶叶运至熙河地区换取马匹。这就是《宋史》中有名的“汉中买茶,熙河易马”。

    至此,陇右吐蕃皆已降服,北宋朝野弹冠相庆,乐不可支。

    但身在河湟吐蕃首领“董毡”却不乐意了,作为吐蕃诸部的“共主”,一下少了一半的支持者。

    这让即便是“名义上”的领袖,也有点难以忍受。

    更可况,“董毡”脑袋上还顶着“北宋盟友,共御西夏”的官帽。

    很快,王韶的对手从陇右吐蕃变成了河湟吐蕃,进而又变成北宋、吐蕃、西夏的三家博弈。

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