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有姓氏:“佡”(nǎo)姓

    中华燕氏网 2017-5-26 19:07:44 沈阳晚报


   《康熙字典》查不到它

   “我们不姓xiān,我们姓nǎo!”今年50岁的佡波指着手中的家谱强调说。说起自己的家姓,他有一肚子委屈:“佡”这个字大多数人不会念,查遍今天的各种通用字典,也根本找不到这个字。

   经记者查询,资料显示,佡姓是辽宁一个特有的姓氏,此字《康熙字典》没有收录,其补遗和《中华大字典》收录了,但未注明其为姓。

   记者尝试了一下,在电脑五笔字形输入法中,根本没有这个“佡”字。随后,记者在电脑上的拼音输入法中,输入“xiān”,才可以打出“佡”字。

   首届佡氏家族寻根

   10月30日,沈阳市沈北新区大辛屯社区格外热闹:悬挂着“第一届佡氏家族祭祖典礼”的横幅,户户张灯结彩,街道锣鼓喧天,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,迎候着来自远方的特殊客人。

   “以前,在这里居住的佡姓人特别集中,左邻右舍很多家都是这个姓。这几年,随着城乡接合部经济迅速发展,原先的村庄变成社区,庄稼院变成高层住宅楼,佡姓人的居住地变得分散了。”大辛社区书记王立春告诉记者。

   一打听,来聚会的人都姓着同一个姓氏“佡”。聚会的地址也很特别:佡家壕!“现在这里动迁了,听祖辈人说,原先这里有一棵神树和一座祖庙,这就是佡氏家族的发源地,也是我们姓氏的祖籍!”年过六旬的佡春田说。

   参与者跨越6代人

   “千里迢迢,我们就是为了来到沈阳市寻根的!”今年80岁的佡长祥是当日到场岁数最长者。他告诉记者,来宾既有来自东北三省的,也有来自北上广的,就连长年旅居美国、日本等海外的佡姓人士也纷纷通过网络发来贺电,特别令人感动。

   提起佡姓来由,这位老人告诉记者,民末清初一位将军隐身山林,后来娶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“仙女”为妻,繁衍子孙。据查家谱,目前佡氏家族已发展到第18代。“从第8代左右开始,佡姓在沈阳分成两支:沈北新区大辛社区、苏家屯八一镇。”

   记者了解到,当日参加聚会的佡姓人跨越第13-18代,共计6代人。最长者(佡长祥)80岁,最小者(佡小娇)仅5个月大。

   遇到麻烦不计其数

   佡波告诉记者,据考察,佡氏家族属于满族正黄旗。关于佡姓,佡家流传着许多传说,一说是佡家的祖先救过一只狐狸,狐狸后来羽化成仙,进入深山修行,一家人此后多次受到狐仙的佑护;另一说是远古仙女下凡,与凡人生情结为百年,进入深山过起桃花源般的生活。但不论哪种说法,佡的形意便是“人入山”。

   由于佡字的生僻,佡家人这些年遇到的麻烦不计其数:

   小时候每到新学期开学老师点名时,由于老师不会念这个字,只能被以学号代替;没有电脑的时代,若去银行、公安局办事,需要反复说明,经常闹出笑话……

   少数被误写成“恼”姓

   据介绍,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电子化办公,汉字输入法曾经一度打不出佡字,二代身份证更换时,沈阳市公安局特意为佡家人做出了一个佡字。

   “现在输入法能够打出佡字了,这让我们觉得欣慰。”佡波说,眼下,沈阳市内居住的佡姓人士基本都解决了户籍及相关登记输入问题。不过,对于至今在盘锦居住的一部分佡姓人士来说,由于输入法的原因,目前他们的身份证、户口簿上的姓氏仍被误写成“恼”,大家盼望能尽快更正过来。

   同时,佡波希望通过本报的报道,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特殊姓氏的来龙去脉,特别是银行、房产等部门工作人员再遇到这个姓氏时,不再迷惑。

   20岁小伙被称“爷爷”

   这次聚会中,记者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看上去胡子一大把的老人,却管年轻人叫“叔叔”;而年仅20岁出头的小伙子,却被人称作“爷爷”。

   “人家的辈份摆在那呢!”佡春田小心翼翼地捧出他珍藏的家谱——合上就像一本书,抻开则像一只手风琴,泛黄的黄裱纸上有近百米长,上面用毛笔端正地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,并一一注明“几世祖”。记者粗略数了数,自民末清初至今,跨越300年左右,总计18代人。

   网上寻宗方兴未艾

   据了解,此次聚会之前,近300名同姓氏的人从未谋面,他们是通过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联系上的。同时,还有远在美国、加拿大、马来西亚、日本等海外的佡姓人士在网上聚会,通过视频及网络直播,当日共计有超过500名的佡氏后裔成功实现认祖归宗。

   “我们的根在沈阳,我们的发源地在沈阳,衷心希望故乡沈阳变得越来越好!”这是所有佡姓人士的共同心声。


分享按钮